中国的P2P应该如何创新?
摘要:在中国既有的国情之下P2P应该如何创新,文章从符合政策监管的要求;机制比人治重要;利用新技术推动经济环境向有利于行业的方向发展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符合政策监管的要求
我国监管部门对金融的政策一直表现为较为稳健且谨慎,其目的也是风险性考量,防止出现金融领域安全问题,从而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安全。
P2P机构作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也应当遵守监管的要求尽量降低风险。由于政策监管缺位的缺失,如果P2P机构利用担保杠杆进行超出起自身风险控制能力的融资行为,很容易出现资金和期限错配的问题,进而引起流动性问题。这种问题不仅会造成将机构自身置于危险之中,甚至触发社会大众对行业的负面舆论,危及监管层对行业的正面支持态度。
2、机制比人治重要
线下模式和担保模式的广泛使用,使得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判断将完全依赖与P2P机构,投资者失去了自身的判断力和风险意识,一旦养成了不良的投资习惯,很容易被不良平台所利用,造成巨大危害,对投资者和P2P行业造成巨大打击。
良好的机制可以保证最大限度的排除认为的干扰实现良性的运作,从P2P来讲建立一个让用户能够不被P2P机构有意或无意人为影响的机制非常重要。这种机制要让用户独立、自主、可观的对投资的收益、风险做出恰当的判断,并根据该判断做出规避风险的动作。所以P2P机构建立一套能够引导用户学习“分散投资、收益覆盖风险、投资组合”正确投资方法很有必要。
P2P金融平台除了作为互联网改变金融业态的工具,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普及一种思想,给大众普及金融投资的方法。
现在P2P正好成长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下,这是个是个难得的机遇,行业在快速的成长,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是个艰难的选择,前者是当前自我的快速壮大,后者是全行业的长远责任和大众声誉,如何选择考验着从业者的眼光和智慧。
3、利用新技术推动经济环境向有利于行业的方向发展
我国信用环境不成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其他行业相比,我们很幸运,因为大数据、云技术这些源于互联网的技术可以成为P2P的有力臂助。在网络的时代,虽然不利的环境是可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或者干脆和环境妥协,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拥有的技术来慢慢改善信用环境。臂如除了现存的征信系统的资料,P2P可以建立覆盖整个行业的黑名单体系,可以利用SNS和大数据结合,来建立个人信用的预测模型。
传统金融体质已经稳定太久,P2P处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风口,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P2P创新的想象空间令众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