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500款理财产品前7月收益达6%

今年6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断攀高,引发了市场的关注。数据显示,进入6月以来,新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5%的银行多达十几家,其中既有国有大银行,也有一些股份制银行。
有数据显示,6月15日~21日的一周时间内,72家银行共发行了563款理财产品,产品发行量增加227款。其中占比最大的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发行259款,较前一周增加11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4.52%,较前一周上升30%。此时临近半年末考核时点,银行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达到“抢钱”的目的。近期各大银行还纷纷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将资金归集业务与理财产品嫁接起来,利用高于同类同期限产品的收益定价,吸引其他银行的资金。
524款理财产品,收益率达到6%
今年6月中下旬的银行理财产品揽储大战,不但吸引了众多普通投资者的积极参与,甚至引得各家上市公司一掷千金,而这些高收益理财产品是否达到了其预期收益呢?从理财产品到期收益情况看,大部分产品的表现确实优秀。今年前7个月,高达524款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超6%以上,其中有18款产品更是创出了10%(含)以上的高收益率。
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共有24612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在16885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共计524款产品到期收益率超6%及以上,在524款到期收益率达到6%及以上的产品中,有18款产品到期收益率在10.00%(含)以上,36款产品到期收益率为8.00%(含)~10.00%(不含),470款产品到期收益率为6.00%(含)~8.00%(不含)。
从具体银行来看,共计45家银行有到期收益率较高的产品,其中有三家银行到期产品表现突出,包括两家股份制银行和一家国有银行,三家银行高收益率产品数量合计超过1~7月到期实现高收益率产品总数的一半。
三成理财产品,未公布预期收益
尽管理财产品到期高收益频现,却有大量产品未予披露到期收益情况。显然,达到最高收益率的产品,并不是所有购买理财产品的人都能享受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到期收益披露率仅为七成左右,而另外三成产品的到期情况则并未为外界所知。
理财产品收益率突然拔高,是否存在到期不能兑付,或到期收益率缩水的可能性?对此,行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中资银行发行的大多数理财产品都是投资于债券市场、同业市场等领域,在产品运行初期,产品收益率就能锁定,因此基本能保证预期收益率。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投资范围不同,短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相差较大。即使是同类型产品,各家银行的预期收益率也各不相同。
高起点才有高收益
恒昌财富顾问介绍,目前市面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有多种,有的银行推出的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产品投资期限多为一年和以上,投资起点一般为20万元以上,预期最高收益率超过了6%。
记者发现,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门槛也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如6月份一家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认购金额起点高达50万元,一般投资者无法购买。而一家股份制银行推出的同业存款理财产品,1个月内可获超过8%的预期年化收益,不过投资起点为300万元,且“不保本”。
投资理财产品要注意风险
银行业内专家指出,尽管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攀升,但高收益的背后风险不可忽视:
首先,要关注相应产品的风险等级,必须按照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等级进行投资。
其次,还要看清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范围,在投资范围上,最好规避房地产融资项目的信托产品,选择一些保本型的固定收益产品。
最后,要坚持资产配置,基金、债券、黄金都是不错的投资品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来搭建合适的资产配置组合,以应对市场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