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开始转型 超额收益不再“独吞”
摘要:近期的银行理财市场上,一家银行发行的一款让利超额收益理财产品,说明银行的超额收益不再“独吞”,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理财正被迫转型。

超额收益不再“独吞”
一家银行发行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该产品收益类型为非保本浮动,投资期限为365天,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率为4.5%至5.4%,产品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乍看之下,这款产品与其他产品并无太多区别,但其重点在于银行对该产品增加了浮动业绩报酬。表明银行理财产品超额收益不再“独吞”。
竞争倒逼银行“转身”
事实上,银行之前“独吞”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各种以托管费、管理费等名义收取的费用其实将理财产品运作过程中的相当一部分收益转入了银行的“钱袋”。
“这类设置了浮动业绩报酬的产品以前也在投资股票、阳光私募等标的的理财产品中出现过,但很多只是针对VIP客户的产品,不过在目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银行从过去纯粹只做固定收益产品向资产管理方向转变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相关人员表示。
今年以来,银监会加大了对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和监管,限制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错配,要求理财账户单独建账、单独管理。风险控制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理财风光不再的现状。
“超短期产品不能再做了,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的货币债券类产品又受到了来自货币类理财基金等产品的竞争,如果银行理财产品再不创新、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某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部门人士向记者坦承。
而在逐渐成为“买方市场”的银行理财领域,转型的苗头也已经出现。除了浮动业绩报酬这样的设计,更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运作方式上进行革新,一些银行推出了类似货币基金式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每天都可以购买,提供了所谓“7*24小时的超级流动性”,在收益率方面,也一再提升,目前的年化收益率在3 %-4%。
由此看来,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很大一部分是那种投向具体透明、收益分配明晰、产品信息披露及时透明的基金化产品。








